*“家有三物,克家無疑”:躲不開這些東西,家就不長久了

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說過:“我恒有三寶,持而寶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”

在老子看來,自己擁有了慈愛、簡樸以及甘於低位的品質,就能夠像水一般,立於不敗之地當中,無論前方襲來什麼狂風暴雨,自己都毫不畏懼。

人,因為自身擁有高尚的品德,所以能夠生存在自然界當中。其他的事物也一樣,沒有一定的條件,那是難以長久的。

比如說家庭,家庭的三寶,莫過於風氣、觀念以及人心。沒有好的風氣,家庭就落敗了;沒有端正的觀念,子孫後代就走歪路了;沒有團結一致的人心,家庭就無法發展了。

人有三寶,得之足以長久;家有三寶,得之足以傳家。這人世間真正的“珍寶”,一般都不是錢財名利,而是“看不見”的東西,比如說觀念、品行。

家有三物,克家無疑。對於普通家庭來說,躲不開這三樣東西,也許家就保不住了。

 

一、躲不開“窩裡鬥”的禍事,家就保不住了。

在一個圈子當中,最怕發生“窩裡鬥”之事兒。在一個家庭當中,也怕出現“窩裡鬥”的不幸。

為什麼“窩裡鬥”之事兒,會給群體造成巨大的影響呢?因為窩裡鬥是最大的內耗,會白白消耗群體的能量和底蘊。

一個比較有錢的家庭,只要裡面的家人足夠團結,你對我好,我也對你好,這個有錢的家庭就能夠長久不息,甚至更上一層樓。

但是,這都是理想化的狀態。總有一些家人,比較喜歡“挑事”,不能安守本分,那他們就會為難身邊人,給家庭添堵。

剛開始給身邊人添堵,身邊人也不會說太多,只會忍忍就算了。忍,並不是沒有盡頭的。像人這種生物,終究有爆發的那一天。

一旦矛盾爆發,家人之間就會成為“仇人”,你仇恨我,我也仇恨你,沒有任何的“和氣”可言。發展到了最後,不過是“家庭破敗”罷了。

窩裡鬥,不是什麼好事。齊心協力,才是家庭興旺的根源。

 

二、躲不開無德的“家人”,家就保不住了。

有名人說過,德乃立身之本,禮乃興盛之源。

這當中的“德”,便是德行;這當中的“禮”,便是有秩序的意思。一個人有德行,一群人有品性,整體都安然有序,那圈子自然就興盛了。

在今時今日,不少人都輕視“德行”,認為德行這種東西,不過是“高調話”罷了,騙了自己,也騙了別人,根本毫無作用。

實際上,比錢財和謀略更重要的,便是德行。你擁有了一定的物質財富,成為了一方富人。但是,你沒有德行,缺少了守住財富的能力,那“富不過一代,富不過二代”將成為現實。

所謂“德不配位,必惹災殃”就是這個道理。德行跟自己的位置不符合,那災禍將至,生活也將變得窘迫起來。如果說能力偏向於“攻勢”,那德行就偏向於“守勢”。

在家庭當中,出現了有能力的家人,說明這個家的開拓能力不錯。在家庭當中,出現了有德行的家人,說明這家“退可守”,特別安穩。

不過,還是要說,有能力而無德行,等於有勇無謀。唯有能力和德行兼備,才算是智勇雙全。

 

三、躲不開扭曲的“三觀”,家就保不住了。

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,我們就強調“原生家庭教育”。這家庭教育如何,孩子就擁有什麼樣的世界觀、人生觀以及價值觀。

一個暴發戶的家庭,它給孩子傳輸的,就是“走捷徑、愛奢侈”的價值觀。那孩子,不就只能成為揮霍家產的敗家子了嗎?

一個知書識禮的家庭,它給孩子傳輸的,乃是“愛讀書,多勤奮”的價值觀。那孩子,不就能終身學習,自力更生,愈挫愈奮了嗎?

有什麼樣的家長,就有什麼樣的家庭。有什麼樣的家庭,就有什麼樣的子女後代。這三者,並不是割裂的,而是環環相扣的。

身為長輩,我們沒必要把心思放在物質上,也不要認為,自己把房子資產傳給了孩子,孩子就一生無憂了。有些時候,能讓他一生無憂的,不是物質,而是三觀。

三觀端正,能力出眾,哪怕家庭破敗也能東山再起;三觀不端正,懶惰度日,哪怕家庭再有錢,也終將“樹倒猢猻散”。

好三觀,象徵了人與家庭的好未來。

 

寫到最後

家庭的關鍵,就三點,一家子和氣、一家人有德,以及家庭三觀端正。

和氣,影響的是人心;德行,影響的是家庭的長久;三觀,影響的是後幾代人的命運。這三種看不見的東西,比錢財物質更重要。

錢沒了,還能賺回來。人心和德行沒了,家庭就真的只剩下沒落這條路了。

聯絡作者:風信子 文章來源
風信子更多文章
看過這篇的人也看過...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