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4月,印度政府高調宣佈要“喂飽世界”,向全球釋放一部分小麥庫存。可才過了沒幾個月,受到乾旱天氣影響,印度小麥減產,別說“喂飽世界”了,連“喂飽自己”都成問題。莫迪政府只能禁止小麥出口,還考慮要進口小麥。
印度耕作條件好,可“農貧民饑”的現象仍然普遍,政府多次農業改革,也以失敗告終。為什麼?
莫迪政府2020年無視農民反對、強推三項推進農業市場現代化的法案,引發政府與農民強烈對立長達一年多的農業三法,主要是2020年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與便利法、2020年基本商品修正法案與2020年農民價格保證協議與農業服務法。
這三項法案之所以造成全國農民強烈反彈,主要是它們放寬了有關農產品銷售與定價規定,導致曾經保障印度農民多年收入的最低支持價(MSP)規定遭到取消。
已經習慣在政府管理的市場機制下出售農產品的農民認為,有了政府的MSP,至少基本收入可以獲得一定保障。他們擔心一旦新法中沒有MSP護身,在面臨自由市場的不確定性下,讓這些毫無議價能力的農民,最後只能成為大企業宰割的羔羊。
這些不安也解釋了莫迪政府2020年9月無視農民反對,強行推出農業三法後,會引爆全國上千名農民、不論是年長者或婦女,願意冒著惡劣氣候與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,相繼湧入首都新德里近郊紮營埋鍋,展開一年多的長期抗爭。
由於農民是印度最具影響力的投票群之一,莫迪政府最後選在這個時間點向農民妥協,主要還是肇因於2022年初印度主要農業重鎮北方邦(Uttar Pradesh)與旁遮普邦(Punjab)將舉行地方選舉。
執政黨為了避免這次地方選舉受農業改革爭議而使選票大幅流失,且甚至危及它在2024年全國大選獲得多數黨的機會,因此決定順應民意廢除農業三法,以向農民示好。莫迪的農業改革再次以失敗告終。
聯絡作者:
理性鋒爆 文章來源